402永利手机版動态

402永利手机版動态

首頁 >> 黨建工作 >> 402永利手机版動态 >> 正文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土建先鋒 身邊榜樣(九)——記我校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陳平教授

作者:張宇博   編輯:張宇博   發布時間:2019-11-13 17:36   閱讀次數:[]

【編者按】當前我校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按照黨中央、自治區黨委和學校黨委的決策部署,主題教育要加強正面引導,要選樹宣傳先進典型,尤其要宣傳堅守初心使命、敢于擔當作為的先進典型,形成學先進、當先進的良好風尚。

  此次邀請我校奉獻在教學、科研、育人、服務等領域的一批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成長成才、創新創業、志願服務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學生代表,與他們一起共話初心,聆聽他們的奮鬥故事,感悟他們的使命擔當,宣傳他們幹事創業、努力成才的精神,推廣他們可複制可普及的好經驗,鼓勵全校教職工以這些身邊可信可學的先進人物典型為榜樣,自覺承擔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職責;引領學生黨員和廣大學生自覺對标先進、立足自身、成長成才,擁抱新時代,實現新作為,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有夢想,以回鄉圓初心

  不忘初心,是堅守出發時的誓言。堅持一陣子易,堅守一輩子難。唯其堅守,才能造就品質,成就其事業。

  “小時候,我們在農村家裡住的,都是用鵝卵石加黃土拌石灰建的房子。那時就想着長大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搞一些好的材料,幫我母親建一個很好的房子。”這一份初心,就是陳平通向成功的起點。陳平教授從小就夢想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到更好的建築材料,住進堅固的房子裡,冬暖夏涼。16歲時,意氣風發的他,如願考入武漢理工大學,攻讀無機材料工程(水泥)專業,從此與水泥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4年,大學畢業後他留在了武漢,期間考取了母校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建材界著名的胡曙光教授。在名師的指導下,陳平的科研方向始終瞄準着國内建材領域的新技術前沿。

  “2001年時,桂林理工大學聽說我是桂林人,就聯系我說,如果我能回到廣西,我也可以實現我童年的夢想,為家鄉的建設、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研究出優質的建築材料來。”就這樣,陳平在家鄉的熱情邀請下,作為高級引進人才,開始了在桂林理工大學的工作。2011年11月起,擔任桂林理工大學綠色建材研究所所長。

  對于陳平來說,選擇回家,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廣西是水泥資源大省(區),遍地開花的水泥企業,讓他覺得,自己的研究會更有市場,對家鄉更有幫助。因為看着廣西的水泥行業在能耗中大量吞噬美麗的青山綠水,他的心裡也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楚。“綠色建材對于我們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廣西又是有色金屬大省,有很多的工業廢渣,還有很多建築廢渣,如果把這些利用起來做綠色建材,就是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情。”

  肯拼搏,以匠心緻初心

  回到廣西,雖然條件不如之前,但學校給他的是相對寬松的科研環境讓他可以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項目,也從此開啟了他科研人生的黃金時代。當時我國水泥工業的技術難題在于生料粉磨和水泥粉磨的能耗和電耗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生産水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粉塵污染和廢棄排放也給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陳平的研究項目綠色水平也就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要從改變水泥的磨制流程着手。

  萬事開頭難,陳平和他的科研團隊一開始就遇到了挫折,往往一個想法提出來很快又被否定掉。找不到技術的突破點,就相當于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早上我想看看那個技術指标,自己都快崩潰了,都不敢去。”回憶起當時的堅信,陳平笑着說。雖然現在說起這些往事,他的臉上顯露的隻是淡淡的一笑,但能想象到,當時的困難和壓力,絕不是這樣輕松的。“當時我們另外一個老師說,陳老師,要不我們跑吧。我說不能跑,我們一跑就宣布那個東西失敗了。”

  考慮到所有物料一起磨、一起出的磨制方式會造成很多的能源浪費,陳平漸漸找到了突破口:“我當時就想,能不能有一個裝置,我們把粗粉和細粉盡快地分離出來,在磨裡面分離出來呢。”就這樣,改良磨機内部結構,實現磨内粗細分離,提高管磨機的工作效率,成為了陳平科研團隊的第一個目标。怎樣才能實現磨内粗細分離呢,陳平想到了讓管磨機内在磨制過程全程通風的辦法,說起這個辦法的靈感,是來源于兒時的生活。“說實話,我們有很多科研的靈感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我就想到我小時候在農村,打谷子,那麼糠和米是怎麼分離出來的,是用那個簸箕抖起來,風一吹,細的不就出去了麼。這個時候我就想,我們能不能借助這個重力風選系統呢,後來我們又想,能不能再通過風篩選。篩子,加上風,裡面再采用一些揚料裝置、打散裝置,不讓物料結團,這樣不就把它分離的效率提高了麼。”陳平津津有味地回憶起當時的思路。

  管磨機内全程通風以及安裝特殊襯闆的想法,如同一盞明燈,點亮了前進的方向。在這個思路下,陳平和他的科研團隊通力合作,曆經數年辛勤努力,終于換來了能夠将磨内物料全程即時分離分選的開流選粉管磨技術的成功。陳平帶領團隊乘勝前進,在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成功的基礎上,陸續研究出包括采用工業廢渣生産水泥的多項技術。

  正如古詩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項科研成果的應用,其功效的最終檢驗在于實踐。将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水泥生産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難度甚至不亞于該技術的研發。在全國數不勝數的水泥工廠中,應用的機械設備千差萬别,生産條件各不相同,地區間的差别尤其大。如何将永利中的優秀成果搬到轟隆的水泥廠中,好像是取經路上的火焰山,等待着考驗陳平科研團隊的聰明智慧和堅強毅力。陳平教授說:“我們也經常碰到很多的難題,弄錯了又返回重做,加班是家常便飯。最困難的就是要把技術應用于實踐,但是隻有應用在實踐中,才能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而創新就出自實踐,隻有通過無數次的實踐和理論的循環,從無數次的失敗中汲取養分才是成功的秘訣。”

  說起當時推廣技術的艱難,陳平感慨道:“從永利跨出去、應用到生産實踐,這一塊非常的重要,也很難。當時京珠高速、滬蓉高速,還有很多省的高速路我幾乎跑光了、跑完了。”為了完善技術,為了發現不足,也為了研究各地不同條件下的配套技術,陳平和他的團隊需要攻克許多頭疼棘手的工藝難題,甚至還要應對驚險的遭遇。

  那時是2002年的一天,陳平帶着綠色水泥技術到了重慶,在一個民營水泥廠試驗,當天一直搞到淩晨兩三點都不成功。陳平回憶說:“我就懷疑是那裡物料溫度高了,一直都磨不好。結果他們一個管生産的廠長抱怨我們,說陳老師啊,我們老闆說,如果你這裡搞不好,他就不讓你回去,要把你扣起來啊。結果也正是運氣好,老天爺照顧,第二天下大雨,廠裡露天有一堆廢渣,大概有幾頓料被淋濕了,我說用兩個鍬,從皮帶上面加到磨裡面去,結果一加進去那些帶水分的物料之後,細度馬上下來了,産品質量就好了。”

  從研究初期毫無頭緒,到研究結果初見成效,再到推廣階段的奔波勞碌、驚心動魄,陳平這麼多年一路走來,可以說為綠色水泥傾注了幾乎全部的心血。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如今,日益完善的綠色水泥技術如同一股環保的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改變了以往水泥生産高耗低效的落後局面,不僅大大提升了企業效益,還對環境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被專家鑒定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與已有技術相比有着突出的經濟優勢:該技術成果可以簡化生産工藝,可使礦渣、水泥粉磨電耗下降20%~30%,台時産量提高20%~30%,混合材摻量增加8%~15%。已獲得18項專利,發表文章80餘篇。此外,技術适用性好,既可用于新線建設,也能對已有磨機系統進行技術改造,适用于難磨物料,為工業廢渣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在實踐中,已有華潤水泥集團、華新水泥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南方水泥、廣西魚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國23個省區及國外(越南、緬甸、塔吉克斯坦等)的近400條生産線采用了管磨開流選粉節能及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累計生産水泥7億噸,消納廢渣2.7億噸,節電50億kWh,實現CO2減排2億噸,直接經濟效益壹百多億元,社會效益突出。

   鑒于管磨開流選粉節能及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帶來的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0年,該項目被授予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更讓人感到激動的是,在2012年2月14日這一天,陳平作為綠色水泥研究項目的代表,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們的研究項目獲得了由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廣西實現了該獎項零的突破。除此之外,陳平教授在這些年來潛心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了6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和工程設計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22項,其它橫向科研項目30餘項,擔任了40餘項工程設計項目的總設計師。獲省部級獎項(廣西科學技術特别貢獻獎、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技術發明二等獎、廣西技術發明二等獎、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市級獎項(桂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柳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在國内外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EI/ISTP收錄9篇,核心刊物38篇,第一作者17篇。專利授權32項。

  為人師,以教學傳初心

  “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對學生的學習嚴格要求,對學生的生活關懷備至。” 這是陳平對自己作為教師的職業要求。

  陳平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有着獨到的見解,常将自己的工作經曆、經驗融入到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見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他提倡産學研聯合的培養模式,既能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陳平培養的學生不僅擁有極高的學術水平,還擁有極強的實際工作能力,他推薦出去的學生也由于基礎紮實、動手能力強而備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與此同時,陳平教授非常重視基礎教研工作,除了帶研究生外,他還堅持每周兩節課為本科生授課。“我們在做科研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教育。我來了之後,我們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每年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到建材系統工作,都是骨幹,所以這一點我也是覺得特别欣慰。”

  陳平教導過的學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402永利手机版劉中原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對我們科研,尤其是動手能力這一塊,陳老師給予了我們很大幫助,跟老師學到了很多東西,對于我們以後的科研或者是工作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财富。”

  陳平團隊中的成員,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402永利手机版講師趙豔榮說:“跟着陳老師,我們從無到有,而且每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還有就是他每次出差交流回來,都會跟我們分享很多經驗,跟着他,不管是做人做事,我們都學到了很多東西。”

  已有的成績并沒有讓陳平感到滿足,現在,他帶領團隊響應黨和國家的号召,面向廣西,面向大海,又投入到了新的研究領域——開發海洋工程建築材料。

  不忘初心,除了始終如一的堅持,還要有謀定而後動的勇氣。研究新型環保建築材料,是陳平教授守初心踐使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風風雨雨的幾十年,他一直在自己圓夢的道路上堅定地前行,從未放棄。談及現在的日子,陳平教授直言感到“很滿足,沒有白活。”說到自己的遺憾,他卻回答說:“時間太少,成就不夠。”相信這份遺憾會在未來被彌補,我們一定可以在未來看到陳平及其團隊更多的成就,對于他們來說,前方征途雖需攻堅,但注定會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寬廣!

 


Baidu
sogou